罗坊会议讲解词

 

     (序厅)

     欢迎各位领导前来参观罗坊会议纪念馆。我是讲解员小X。下面由我给各位领导讲解罗坊会议。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罗坊会议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罗坊会议和毛泽东兴国调查会这两件大事件而建的一个专题纪念馆,它1973年开始建设,1976年建成开馆,至今已三十多年。大家请看序厅的两侧,“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这就是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会的主题。

     罗坊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大的决策性会议。会议有力地纠正了立三“左”倾错误。制定了“诱敌深入”作战方针,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使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大家往前看,大厅正中的这幅油画,画的名称是《罗坊会议的同志们》,它的作者是我国**军事题材油画家、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何孔德,我给大家逐一介绍,画面从右到左的人物分别是:

    江西行委宣传部长陈正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前委书记毛泽东、他俩中间的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也就是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的父亲、旁边的是总前委秘书长古柏,

    接下来的这位是红四军政委罗荣桓、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叉腰这位是红八军军长何长工、侧身的是红四军军长林彪、背着手的是中共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这位是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最左边这位是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2004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坊会议纪念馆,伫立在这幅画前,深情地凝视着父辈们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去。

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

   (**展厅)

    下面我要先向大家介绍的是罗坊会议。罗坊会议为什么会在偏僻的罗坊小镇召开呢?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罗坊会议的背景。

    1930年初,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全国有10个省300多个县建立了15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万人。由李立三同志主持的中共中央,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左倾路线,制定了 “打下长沙,夺取南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军事冒险计划。命令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并多次向远在福建汀州的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下达指示。

    毛泽东同志虽然在思想上对立三“左”倾冒险行动“颇表怀疑”,另一方面为了顾全大局,服从组织,率部向九江、南昌进发。到达南昌附近后,毛泽东对敌我力量作了正确的估计,没有盲目地冒险攻打南昌,而是转而攻下了南昌郊区的牛行车站,就地发动群众,扩军筹款,以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远在湖南的彭德怀同志率红三军团,奉命攻打长沙,曾一度攻入城内,后因国民党重兵围攻夺城,被迫撤出。毛泽东得悉这个消息后,决定向湖南前进。一举攻克了湖南浏阳的文家市,取得了文家市大捷。并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合,成立红一方面军和总前委,这是总前委旧址,这是红一方面军组成人员,当时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和前委书记。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总前委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第二次攻打长沙,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进攻失利。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了撤围长沙的决定。于是,红一方面军向醴陵、株洲进发,回师江西,攻克萍乡、袁州,并召开了株洲、袁州会议,在毛泽东的耐心说服教育下,红军转而进攻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吉安。10月4日,攻下吉安,使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这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示意图。10月7日,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这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人员情况表。

    攻占吉安后,对于红军的行动方向,军队内部的争论仍没有平息。于是红一方面军决定北上,向樟树、峡江前进,又相继召开了峡江会议和太平圩会议,这两次会议仍然没有统一思想。而此时,蒋介石已调集十万大军逐步对红军形成包围。

    红一方面军该何去何从?就是在这面临着生死选择的危急关头,1930年10月25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部来到新余的罗坊。

    这是红一方面军从峡江到罗坊的行军路线图。

    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部为什么选择来罗坊呢?因为早在10月1日,当毛泽东率红一军团攻打吉安时,红三军团于10月1日,解放了新余县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使新余的土地革命斗争蓬勃发展。

    大家请看这几幅图片--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会旧址群,这是罗坊会议召开的地方陈家闹,毛泽东同志当时就住在这里、这是朱德会议时的住处、这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曾山同志就住在这里。这几处旧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会旧址群。这幅油画画的是罗坊会议召开时的情景

   (第二展厅)

    这是前面我给大家介绍过的参加罗坊会议的领导同志的简介,(念名字)

    罗坊会议从10月25日开始,一共开了一个星期。会上,面对不不同的意见,毛泽东同志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以极大的耐心,说服教育干部。会议前一段主要讨论了红军的行动和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问题,于26日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后一阶段集中讨论了如何粉碎敌人进攻的战略方针问题,于30日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这是罗坊会议决议的摘录。下面展柜中陈列的是曾山同志回忆罗坊会议的信件,这些是当时红军用过的物品。

    罗坊会议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大的决策性会议,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会议有力地纠正了立三“左”倾错误,使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从理论上实践上根本摆脱了立三“左”倾错误的指导和影响,统一了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的思想,停止了进攻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行动。二是“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提出并确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使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此红军开始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迈出了关键性的**步。

    正如1931年3月《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号》决议指出:“攻打长沙后,事实证明立三路线是错误的,行不通的,所以总前委即由开始怀疑立三路线,进而反对立三路线,转变到正确的路线上去,这个转变的正式形成,是在新余的罗坊会议,这就已经在党的文件上,明显的确定了这个转变。

    总前委在罗坊决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后,随即发布了战略退却命令,东渡赣江,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集结在革命根据地中心----宁都的黄陂、小布一带待机歼敌。这是一幅《战略转移》的油画,真切反映了罗坊人民送别红军的感人场面。

   (第三展厅)

    罗坊会议结束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罗坊园前村发布了战略退却命令。为组织好千百万人民群众投入反“围剿”的战斗,粉碎敌人进攻,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罗坊彭家洲上召开了工农群众大会,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号召罗坊人民踊跃参加红军。

    同时,为了便于撤退,红军工兵连在群众的帮助下,在罗坊袁河渡口,克服水深流急的困难,架设了一座稳固的浮桥,它是我军工程兵建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座工兵桥。

    1930年12月初,红军顺利地完成了战略退却,集结待命。12月下旬,当敌军主力孤军深入龙冈一带,红军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全面攻击。12月30日至次年1月3日5天之内连打两仗,在龙冈、东韶歼敌一个半师,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次“围剿”,歼灭国民党**十八师一万五千多人,活捉师长张辉瓒。为此,毛泽东同志还特意写下了光辉诗篇《渔家傲·反**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熳,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在实践上运用成功,不仅使红军取得了**次反“围剿”的胜利,无论从歼敌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红军有史以来的**次,而且还为第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请大家继续参观兴国调查陈列。

                             

 

 

《毛泽东同志兴国调查会》陈列讲解词

 

    **部分:兴国调查在罗坊

    各位观众,你们好!下面我继续给大家介绍兴国调查会!

    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兴国调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调查研究撰写的一部光辉著作。它为全党理论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出了表率,树立了调查研究这一马列主义工作作风典范。

    听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兴国县不是在赣南吗?毛泽东同志的兴国调查会怎么会在地处赣西的新余罗坊召开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作一个详细介绍。

    那是1930年10月份,罗坊会议期间,当时兴国苏区的700多农民跟随红军来到罗坊,毛泽东同志就利用会议的间隙,从中找出了八位农民开一星期的调查会。并于1931年,在宁都的小步将调查记录进行整理,写下《八个家庭的典型调查》这部著作,后改名为《兴国调查》。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幢房子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召开兴国调查会的旧址——罗坊彭家洲当年一个卖日用木器的店铺。大家请看,调查会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召开的,屋子的摆设非常简单,正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四周摆满了长板凳,桌子上放着一盏马灯。大家请看这幅油画,画中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景。大家可以看到,毛泽东坐在上席中间,八个农民围桌随意坐。调查会上,毛泽东同志非常谦虚,笑着与八个农民一一握手,招呼他们坐下,既当主持人,又当记录员,还当服务员,不停地给大家倒茶、递烟。

    关于座谈会的情景,毛泽东曾经回忆说:“我在兴国调查中,请了几个农民来谈话,开始时,他们比较紧张,不知道我究竟要他们怎么样,所以**天我们只是拉了家常,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的比较多,到后来,豪无拘束的热烈讨论,无话不说,亲切的像一家人。”

    这位是温奉章老人和他对兴国调查会的回忆文章。他是参加过兴国调查会的八个农民中**一个见到过新中国成立的。1969年,他曾再次来过新余。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对当年毛泽东同志开调查会的情意仍历历在目。

    一篇伟人的总结,一篇温奉章老人的回忆,大家从这两个画面里,看出了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的重视和调查研究的方法、艺术。

    罗坊会议结束后,因为敌人对罗坊进攻,红军决定诱敌深入的方针并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同志在罗坊没有来得及将调查进行整理。直到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同志根据兴国调查会记录,整理写下了《兴国调查》这篇光辉著作。这是《兴国调查》的写作地--宁都小布旧址。

    《兴国调查》全文四万余字,分为:八个家庭的观察;旧有土地关系;斗争中的各阶级现在土地分配状况;土地税;苏维埃;农村军事化等七章三十六节,详细实录了大革命前后兴国县永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土地革命斗争,八家庭的情况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为全党理论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出了表率,树立了调查研究这一马列主义工作作风的光辉典范。

    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来朗诵这段话,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这本书序言中所写的:

   “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象的东西,和看了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

   第二部分:八位农民接受调查后

    八位农民参加毛主席的兴国调查会后,傅济庭等六人随即参加了红军 ,并先后为革命牺牲,成为了烈士。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温奉章因为当时腿有病,转到红军后方医院当炊事员,后被打散讨饭回到家乡,有幸活到新中国解放。李昌英当时因为年纪较大,身体不行,没有参加红军,回到赣南,后因病去世。这些是八个农民的简介,大家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画像,由于他们牺牲时非常年轻,没能留下任何照片,就为革命牺牲了。

    1、傅济庭(1891年—1931年),兴国永丰乡凌源村委会宋坊村人。

    傅济庭是红军预备队的营长,负责召集其余7人开调查会的干部。因家中小屠坊帐目未清,本想回家处理帐目后,再来当红军,但与毛主席相处一星期,思想大变化,在调查会一结束,就带头当了红军。他读书 6年,文化较高,调到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工作。1930年旧历年底,在**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请假回家处理小屠坊帐目,曾带回一张与毛泽东、贺子珍合影的照片给乡邻们看,在家三天后重返部队,途经崇贤墟,黑夜里被人疑作“AB团”探子,在河滩上被杀害了。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革命烈士。

    2、李昌英(1882年-1935年),兴国永丰乡石坳村委会西岭村人。

    李昌英当初在调查会上是最强烈要求当红军的,但他年已48岁,未被红军接受,回到村里工作,1985年因生活所迫年过五旬的他,受雇于商人当挑夫,结果因患痢疾客死在赣州。

    3、温奉章(1908年-1971年),兴国永丰乡候迳村人。

    温奉章是八位农民中**看见新中国成立者,他当时医患腿疾,未被批准当红军,随红军向根据地退却时返家,因行走不便与毛泽东在路上邂逅相遇,毛泽东自己出资派警卫员在附近农家雇请了一辆牛角车(独轮车),着人将温奉章送到吉安,回村腿疾好了之后,曾调到红军后方医院当炊事员,中央红军长征后,他参加了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24师当了一名普通战士,红24师向闽粤边境突围时队伍被打散,。他讨饭回乡从事农耕。60年代末,新余恢复兴国调查会旧址时,曾两次请他来指导工作。1971年10月因患鼻咽癌病逝,享年63岁。

    4、陈侦山(1906年—1934年),兴国县永丰乡果溪村委会陈屋村人。

    陈侦山参加红军后成为红三军团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1934年夏天在激烈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牺牲在广昌县东华山保卫战中,是革命烈士。

    5、钟得五(1902年—?),兴国均村乡三坑村委会上横村人。

钟得五当红军后从未返回村里。他家所在的三坑村王屋在1945年遭到日寇烧杀,一度绝了人烟,新中国成立后,其他二户逃到外地的亲属才返回原籍。

    6、黄大春(1894年-?),兴国永丰乡茶石村委会茶干村人。

    黄大春是鞭炮学徒,他参加红军后的第二年又回到村里,在半个月内说服动员了同村一批做鞭炮的青年,带到红军队伍中当兵,后杳无音信。

    7、陈北平(1906年-1930年),兴国均村乡长教村委会龙丘村人。

    陈北平在兴国调查会后,随即参加了红军,在 1930年冬从红军中请假探亲,正值肃反高潮,被仇家诬告为AB团,从家中捉走解送到永丰区即被杀害了,后定为烈士。

    8、雷汉香(1905年—1934年),兴国均村乡长教村委会下雷屋村人。

    雷汉香当红军后,一直没有脱离部队,跟随三军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牺牲于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解放初评为烈士。

    第三部分:八个家庭再观察

    兴国调查时至今日,距毛泽东同志作兴国调查已过去了八十年,八户农民家庭后裔的生活状况如何,备受社会关注。 为此,我们来到兴国进行再调查。调查表明八户农民的后裔生产生活环境大改变;收入结构大变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八户农民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几亿农民的命运。从八户农民家庭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可以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傅抱石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展览

   讲  解  词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新余傅抱石纪念馆。

    它是新余人民为了纪念新余籍**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而建的一座专题纪念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抱石公园内。1985年建成开馆,2004年抱石先生诞辰100周年时,重新改造成现在这个模样。

    (序厅)

    大家请看大厅正面的这幅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很多人知道傅抱石这个名字,都是从它开始的。的确,这幅由傅抱石和关山月先生合作完成的家喻户晓的《江山如此多娇》,承载着非凡的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原画现仍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它创作于1959年,是为了纪念建国十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画名的。画由人而作,人因画扬名,傅抱石也因此声名远扬。

    大家请随我往下参观。

   (**展厅:生平事迹陈列)

    大家知道,傅抱石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金石篆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祖籍新余,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南昌,1965年9月29日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61岁。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傅抱石祖籍新余,为什么又生在南昌呢?这就有必要介绍他父亲。由于傅抱石家祖辈十分贫苦。他父亲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从老家新余前往南昌谋生,幸得一个修补油纸伞的老人收留当了学徒。老人去世后,将小摊留给了傅抱石的父亲。他的母亲是南昌郊区新建县一户人家的童养媳,因逃婚来到南昌,与傅抱石的父亲相遇,两个苦难人就此结合,当时傅抱石的父亲三十一岁,他的母亲只有十五岁。傅抱石的父母一生共生了七个小孩,但只带活了傅抱石和他大姐两人,因此父母为他姐姐取名为招娣,为他取名为长生。 

    傅抱石从小十分好学,当时傅抱石家的左右隔壁各有一个刻字摊和裱画店。幼小的他就经常到左边刻字摊练习刻字,到右边裱画店看看字画,由此也养成了他喜欢绘画和篆刻的习性。17岁时傅抱石以**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师范读书,这时他的篆刻书画,已在南昌崭露头角,名声鹊起。这是傅抱石青少年时代的照片。

    1926年,傅抱石从省**师范艺术专科毕业后,在学校任教。并与他的学生罗时慧相识、相恋,傅抱石英俊倜傥,才华横溢,深得出身书香门第,学识品德兼优的罗时慧喜爱,但出身寒门的傅抱石与罗家大小姐的恋爱,当然遭到了罗家人的反对,这一切没能阻碍两个年轻人的相爱。1930年底,傅抱石与罗时慧女士结婚,这是傅抱石与罗时慧的合影照片。

    傅抱石艺术生涯的**个重大机遇发生在1931年,这年的夏天,艺术大师徐悲鸿来到南昌,傅抱石慕名前往求教,并为其精心篆刻了一枚印章,徐悲鸿看了他的印章绘画和文稿,非常欣赏,慧眼识英才,极力向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推荐,并以一幅奔马图相赠,最终使傅抱石得以以考察改良景德镇陶瓷的名义,公派前往日本留学。这是当年傅抱石和徐悲鸿等人在南昌的合影,左一为徐悲鸿,左二为傅抱石,这也是目前可见傅抱石最早的照片。

    1933年,二十九岁的傅抱石来到日本,进入帝国美术学校,师从金原省吾先生研读东方画论、东方美术史和美学等。在日本期间,傅抱石经朱洁夫(原江西省教育厅长朱希祖的儿子)介绍,在东京郊区拜会了避居日本的郭沫若,两人遂成莫逆之交,在人生和革命的征途上,两人始终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留学期间,傅抱石坚持研究本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吸收日本画和西欧画的精华,创作了大量书画篆刻作品,翻译了许多著作,并在郭沫若和金原省吾等人的帮助下,于1935年5月16日在东京银座松板屋举办了“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展出作品175件,轰动日本。这是当时展览的照片。

    大家请看这枚微雕作品“不求闻达”印,它仅长3.1,宽2.8,高6.1厘米,印面刻朱文“不求闻达”,另一侧则刻了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634字。此印一展出,在日本引起轰动,称傅抱石是“篆刻神手”。为不忘熊式辉提携之恩,回国后,傅抱石将这枚印送给了熊式辉,几经辗转,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5年7月,由于母亲病故,傅抱石回国奔丧。临行之前,傅抱石将自己的个人物品和作品,交由老师金原省吾先生保管,准备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再赴日本,但此时由于中日关系紧张,加上经济困难,傅抱石没能再回日本。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老师金原省吾先生将托管的傅抱石的个人物品和作品完整地保存好,后捐赠收藏于日本的武藏野大学。

    大家请这几幅傅抱石早期的作品,傅抱石最喜欢的画家就是石涛,从研究石涛到仿石涛的作品,另外傅抱石又喜欢篆刻,他说“终生抱定此石也”,所以他为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抱石斋”,自号“抱石斋主人”, 傅抱石之名便由此得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避战乱,1938年2月,傅抱石携全家回到老家新余。傅抱石一生回老家的次数不多,这是傅抱石出生后在家乡住的最久的一次。这年的秋天,应郭沫若邀请,傅抱石来到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任职,并随三厅转辗迁往重庆,住在金刚坡。这是傅抱石全家在金刚坡“抱石山斋”屋前合影。左一为长子傅小石,左二长女傅益珊,左三夫人罗时慧,左四次子傅二石,后排站立者为傅抱石。

    入川期间,傅抱石迎来了艺术创作的**个高峰。他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作品,并创造出中国画前所未有的一种技法——“散锋乱笔”技法。后人命名为“抱石皴”。1942年9月,傅抱石在重庆举办了个人画展。在这个画展上,傅抱石在展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是怕见人的人,我的画尤其怕见人,只要可能,尽量使他不见人为妙”。谦虚之意,跃然纸上,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傅抱石先生谦虚的品德。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的思想和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他以饱满激情的画笔,创作了大量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革命圣地的作品,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山水画一代新风。

    大家请看,这是傅抱石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值得要说的是傅抱石是最早创作毛主席诗意画的画家之一,毛主席的诗词,他几乎都有诗意画。

    1957年5月至8月,傅抱石率我国**个美术家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访问这余,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异国风情画,出版了写生画集两种。

    1960年4月,傅抱石当选为江苏省美协主席,不久又当选为全国美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1960年9月傅抱石率江苏省国画家先后访问了六省十几个城市,行程二万三千里,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这是1960年郭沫若及夫人于立群在杭州观看傅抱石作画。

    1961年元旦,傅抱石在杭州与何香凝、潘天寿合作作画,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紧跟时代,其命唯新”是傅抱石的座右铭;1961年2月傅抱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一文, 因此我们总结傅抱石的艺术精神,就是他常用的一枚印章“其命唯新”,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1961年夏,傅抱石参加中国美协赴东北三省美术写生团,在镜泊湖畔与吴作人、肖淑芳、关山月、余本等人合影。傅抱石在东北地区、长白生写生,这是他创作的“镜泊飞泉”、“天池林海”。

    大家请看这几张照片,这是傅抱石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工作照。那是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由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图画。这幅画长9米,高5.5米,毛主席亲为题词,这也是毛主席**的一次为画题词,该画在中国画史上旷古未有,它以恢弘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主题风貌,赢得了全中国乃至世界各方人士的欣赏和赞美。

 

    大家请看这张照片,这是傅抱石去世前**所拍,也是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1965年9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落成,邀请傅抱石为机场大厅创作大型国画《井冈山》。傅抱石来到上海后,一边构思,一边走访各界朋友。9月28日,民航局派专机送傅抱石回南京过国庆节,上机前上海和民航局领导与之合影留念。遗憾的是回南京的第二天(29日)下午2时,傅抱石先生脑溢血逝世,享年61岁,一颗艺术**就此殒落。

    第二展厅:“爱祖国爱家乡情怀”

    傅抱石先生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爱国爱乡的艺术家。为此,我们开办这个展厅,借此来介绍和弘扬傅抱石先生热爱祖国和强烈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郭沫若之邀,傅抱石来到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任职,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撰写抗日文章,积极参加抗战工作。

    作为一位艺术家,傅抱石还用自己的文章和画笔,作为武器来号召抗日救国。大家请看,这是1940年4月,傅抱石发表的《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必胜》的文章,他从文化的源远上,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郭沫若称赞此文章比“光喊口号的抗日宣传文章份量不知要强多少倍”。

    这是傅抱石的老家-新余北岗章塘村。傅抱石的一生,回老家次数也不多,但乡音虽改,乡情未泯,他始终认为他的心、他的身是属于家乡的。

    大家,请看这幅画,画的意思是: 1933年秋,傅抱石留学日本前,特意来章塘向乡亲父老辞行。傅氏“十伦堂”乡亲操办60多桌酒为抱石饯行,并变卖一山松树,筹资百余银元,给傅抱石为作留学日本费用。

    这是傅抱石夫妇与他们的六个子女的全家福。

    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傅抱石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格和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革新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家乡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国画宗师。

    1985年6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余人民将新建的城市公园,命名为抱石公园,并在公园内建立傅抱石展览馆。

    为庆祝抱石公园命名,傅抱石夫人罗时慧老人,特地赠送傅抱石遗作“烟雨峡江图”、“雨后奔泉图”为新余人民永存。

    1992年市政协编录了专著《傅抱石》,1993年**作家胡志亮先生撰写的《傅抱石传》出版发行。

    1994年,傅抱石诞辰90周年之际,傅抱石长子傅小石、女儿傅益玉、傅益瑶等回到家乡章塘,受到家乡人们的热烈欢迎。

    2004年,是傅抱石百年诞辰,傅抱石二子傅小石、女儿傅益玉、傅益瑶等回到家乡章塘。

    第三展厅:艺术成就陈列。

    傅抱石先生一生虽然短暂的,但他给人民的贡献却是巨大的,据粗略统计,他的一生,共留下了近三千幅书画作品、二千方印章和240余万字的美术史论著作。

    傅抱石的画,更是深受收藏界的追宠。傅抱石作品早在40年代便开始进入流通领域,80年代后进入海外拍卖市场。大家请看这幅《丽人行》,在1996年以1078万元人民币拍卖,是中国画单幅作品拍卖价**突破一千万,创近现代中国字画交易新高,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进行了直播。2006年7月,《雨花台颂》在北京以4620万元的惊人高价拍出;2010年傅抱石的一幅作品更是拍出了6002万港元,一举刷新傅抱石个人拍卖最高价与国内单幅书画拍卖纪录。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